时间:2018-06-19人气:来源: 未知
在抗日剧里,有一种药的出现频率比主角还勤,那就是青霉素——它在剧中的名字叫“盘尼西林”。《寒山令》中“拿起青霉素往手上扎”的一幕引起网友吐槽:青霉素到底是肌肉注射还是静脉滴注?用青霉素之前不用先做皮试?为什么满大街都有盘尼西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药剂科主管药师金剑介绍,青霉素的旧译名为盘尼西林,它是由青霉菌中提炼出的抗生素,其分子中含有青霉烷,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并在细菌细胞繁殖期起到杀菌作用。它于上世纪40年代初问世,后进入我国,1953年我国第一批国产青霉素诞生。
为什么青霉素以前是肌肉注射,现在是静脉滴注?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药师李平分析:当时细菌耐药性低,而且药品、医疗器械短缺现象严重,上世纪我国青霉素制剂的规格最多也就20-40万单位/瓶,儿童一次还用不了一整瓶,为节约药品,往往是早上打半瓶,护士在瓶签上贴好患者姓名,下午再来打剩下半瓶。由于肌肉注射简便,打完针就能上班、上学,患者尽量选择肌肉注射。另一个原因是上世纪我国青霉素制剂主要成分是青霉素钾,不适合快速静滴,否则可能导致心跳骤停。而肌肉注射青霉素钾,由于肌肉吸收过程,延缓钾离子进入血液的速度,避免了上述风险。
“近年来,细菌耐药性逐渐增加,制剂也由青霉素钾转为青霉素钠,相较于传统青霉素钾,青霉素钠的快速输注不会导致心跳骤停的风险。现在青霉素的临床用量大多为160-320万单位/次(2-4瓶),每天2-3次。由于肌肉注射每次最多只能用5ml蒸馏水,一次最多只能溶解2瓶青霉素,因此目前大剂量青霉素使用只能通过静脉点滴。另一方面,屁股打过青霉素的人都知道,注射青霉素常有酸痛感,必须左右交替打,按160-320万单位的给药剂量,如果进行高浓度肌肉注射的话,恐怕没有多少患者愿意忍受这种痛楚,这也是当今青霉素用药途径逐渐从肌肉注射转为静脉滴注的重要原因。”李平说。
那么,使用青霉素要不要皮试?“在抗日战争年代,能用上青霉素已不容易,当时人们研究重点集中在如何提高青霉素产量。二战后,随着青霉素产量、用量提升,人们开始关注青霉素过敏原因,发现导致青霉素过敏的主要是青霉素生产、降解过程中产生的杂质成分。因此,二战后青霉素成为国际公认的需要进行皮试的药物,皮试液配方中包含微量青霉素和生产过程中的杂质。近年来,由于生产工艺水平提高,一些发达国家如英国、美国已取消青霉素皮试规定。”李平说,“我国制药水平逐年提升,如果全面使用树脂分离等先进纯化工艺,将导致青霉素生产成本大幅上升,考虑到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支付能力,我国还保留青霉素皮试的临床用药规定。相信今后随着国民经济发展,以及药品价格、质量提升,取消青霉素皮试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金剑认为,目前对于抗菌药物有三大认知误区:第一个误区是“有感染就用抗菌药物”,其实只有诊断为细菌性感染的患者才能应用抗菌药物;第二个误区是“抗菌药物对任何感染都有效”,其实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性,选择合适、恰当的抗菌药物;第三个误区是“抗菌药物是安全有效的,不存在药品不良反应”,事实上,任何药物都有可能引起药品不良反应,所以在使用抗菌药物时应当密切关注,一旦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立即就医。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